陸志堅
近日,記者不斷接到河南省鄭州市群眾反映,稱位于該市東北部、號稱“亞洲第一立交橋”的劉江互通式立交橋設計壽命為50年,但是僅僅開通6年已成危橋,最近被迫進行了大規(guī)模橋體加固。(11月25日人民網(wǎng))
2002年6月施工,2004年10月1日通車,當時耗資3億多元、占地面積1539畝、設計壽命50年的“亞洲第一立交橋”,可正式通車僅6年便成了“橋脆脆”。如此危橋與“亞洲之首”的美稱,可說是一種極不協(xié)調(diào)的反差,甚至可說是一種譏諷。
更值得玩味的是,面對輿論質(zhì)疑,相關(guān)部門的態(tài)度十分暖昧。當時的施工方中鐵二十局集團二公司原總工程師孫維良在接受記者采訪時,稱橋體裂縫是由于“車流量大”和“車輛超載”。而河南省交通廳在給媒體發(fā)來的有關(guān)情況說明中介紹,“該立交橋通車以來,車流量逐年增大,大型超載車輛較多。”顯然,在相關(guān)責任方看來,“亞洲第一立交橋”如此“弱不禁風”,完全是超載惹的禍。倘若社會不發(fā)展、車流量不增加,甚至說天氣“不反常”,這座標志性立交橋就可挺過50年而“巍然屹立”了。
真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詞”?超載,竟然成了眾多“橋垮塌”、“橋脆脆”的“罪魁禍首”——江蘇鹽城通榆河橋坍塌、武漢黃陂一高架橋引橋嚴重開裂、福建武夷山風景區(qū)公館大橋坍塌、杭州市錢江三橋輔橋部分橋面突然塌落、北京懷柔寶山寺白河橋坍塌等等,無不被標上“超載”的符號。其實,明眼人一看便知,這種說詞的背后,就是推卸責任。超載,絕非影響橋坍塌的主要原因。缺失良知和責任,建造“腐敗工程”、“豆腐渣工程”才是真問題。
由此,筆者想到了茅以升先生70多年前修建的錢塘江大橋。據(jù)說當時是按照20公里的時速設計的,設計荷載鐵路面軸重50噸、公路面15噸??墒聦嵣蠒r下在這座橋上動車可以跑到時速120公里,40噸、甚至60噸重的汽車也在橋上跑。如此嚴重超載,為何該橋歷經(jīng)70多年的風風雨雨卻巋然不動?這應基于茅以升先生有著強烈的責任感和社會良知,所以其設計和建造真正做到了“百年大計,質(zhì)量第一”。
面對諸如“亞洲第一立交橋”之類的“橋垮塌”、“橋脆脆”,公眾期待有人為此擔責。問責,絕不能被“超載”鈍了鋒利而致使此類危橋、危路再現(xiàn)。事實上,只有嚴厲問責,才能倒逼某些人的社會責任和良知。
【來源:四川新聞網(wǎng)】
【編輯:漫步】